首页 资讯 正文

晋江“四普”累计新发现文物201处 位居全省县域普查单元第一

体育正文 205 0

晋江“四普”累计新发现文物201处 位居全省县域普查单元第一

晋江“四普”累计新发现文物201处 位居全省县域普查单元第一

泉州网6月(yuè)14日讯(融媒体(méitǐ)记者 邱丰 张素萍 蔡紫旻 赵伟 许小程 通讯员 孙玉文 文/图)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,晋江市创新机制(jīzhì)、精准发力(fālì),高效推动普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截至目前,晋江市累计新发现文物201处,覆盖水下沉船遗址等类别(lèibié)文物,已全部上传至省级综合管理系统(guǎnlǐxìtǒng),新发现文物数量位居全省县域普查单元第一。

晋江普查队员在紫帽山(zǐmàoshān)摩崖石刻现场复查采集数据

构建协同联动(liándòng)“强引擎”

在体系联动上,晋江成立双组长制普查(pǔchá)领导小组,由分管市领导牵头,文体旅局统筹(tǒngchóu)、文保中心为骨干,联合(liánhé)统战部、住建局等多部门(bùmén)及镇(街道)、社会力量(lìliàng)协同作战,形成“市级统筹、部门联动、基层夯实”工作体系,组建“文物专家+业务骨干+基层文管员”普查队伍。

晋江调动全市文博专业技术(jìshù)力量,组建(zǔjiàn)6支普查队,合计人员53人,涵盖晋江市文保中心、晋江市博物馆、镇(街道)近80%的文博专业人才。同时,积极(jījí)对接省、市两级“四普办”专家组,及时解决文物断代、数据上传等专业技术问题(wèntí),为精准指导普查重难点问题,支撑“四普”工作(gōngzuò)提质增效。

通过“四普”专题调度会协调会商,普查队采取有效举措破解群众参与度低、入户难等实地普查痛点(tòngdiǎn)难点;实施每日(měirì)通报,量化数据对比,形成比学赶超氛围,驱动(qūdòng)普查工作(gōngzuò)高效推进,为普查工作高效推进装上“强引擎”。

跑(pǎo)出文物普查“加速度”

晋江(jìnjiāng)“四普办”发挥四普领导小组机制优势,调动晋江市住建局、退役军人事务局、民宗局等单位深挖历史建筑、红色(hóngsè)遗址等领域(lǐngyù),提供567条普查线索,为精准普查奠定基础。

晋江“四普办”梳理搜集到的(de)普查(pǔchá)线索,紧扣闽南红砖建筑、涉侨涉台(shètái)文物、海丝文物等9个专项要求,系统梳理分类线索,形成靶向清单下发基层,实现精准普查。

普查队坚持“应普尽普”原则,倒排工期、细化分工,对历史文化(wénhuà)名镇等(děng)资源富集区重点挖掘;精细筹备:普查前做好清障(qīngzhàng)定位、路线规划及群众沟通(gōutōng),确保实地工作顺畅(shùnchàng);攻坚克难:针对华侨故居无人开门等难题,派专人一对一服务,实现普查全覆盖、无死角,跑出文物普查“加速度”。

激活文物保护“新(xīn)动能”

“四普”工作开展以来,晋江新(xīn)发现文物取得重大突破,新发现围头“八(bā)(bā)·二三”炮战遗址(yízhǐ)塘东防炮洞(首次发现围头“八·二三”炮战后方(hòufāng)保障区重要军事设施)、将军岸屿清代沉船遗址(泉州唯一水下沉船遗址)、明代“飞天”浮雕石刻(泉州唯一明代佛教“飞天”石刻),为历史研究提供关键实物支撑。

晋江利用报刊、广电、互联网等平台开展多维度宣传,近阶段来发布报道20余篇,线上阅读量超20万。其中,将军岸屿沉船(chénchuán)遗址发现获(huò)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报道,提升普查(pǔchá)社会知晓度。

文物保护需要(xūyào)凝聚合力,晋江调动全市文博力量,结合(jiéhé)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深入(shēnrù)镇(街道)开展普法宣讲,推动法律(fǎlǜ)体系落地,动员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,为普查工作注入法治保障与社会动能,激活文化保护“新动能”。

晋江“四普”累计新发现文物201处 位居全省县域普查单元第一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